精选内容
-
魏睦新团队研究三七治疗Hp相关胃炎的新进展
三七是一味经典的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胃病中,也有广泛用途。本次魏睦新团队耿乐等研究者,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进行了三七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的机制的实验研究。为难治性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用药理论和临床指导。由于该论文的学术创新性强,被该刊作为“好文推荐”,并且把实验研究3幅图,作为封面插图。
魏睦新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27日239
0
1
-
胃炎会发展成胃癌吗?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肠胃病病发率逐年升高,目前国内肠胃病患者数量已经高达1.2亿,而胃癌的新发病例每年达到40万左右,占了全球新发病例的42%,而医学调查发现,胃炎和胃癌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胃炎发展成胃癌一般会经历四步:胃癌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从胃炎发展到胃癌一般会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个过程有人仅仅几个月就达成;而有人则需要经历几年、十几年;有人则永远不会癌变,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踩住了刹车”。1.慢性浅表性胃炎:顾名思义,浅表性胃炎就发生在胃黏膜表面的炎症,通过肠镜检查可观察到粘膜表面细胞沁浸润和组织水肿的症状。2.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通常是由浅表性胃炎长期不愈或症状加重,导致患者的胃黏膜变薄和萎缩。3.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黏膜在慢性炎症的长期破坏下,会触发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在修复时萎缩的胃黏膜腺体会逐渐被肠粘膜腺体细胞更换,这种现象就是肠上皮化生。它也是癌前病变之一。4.胃癌:胃癌是在前面三个阶段长期影响下致癌风险不断增加最终产生的结果,患者往往会出现大便变黑、腹部不适且难以缓解、身体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2月14日642
0
30
-
胃炎,溃疡吃啥药更好?傻傻分不清,教你如何选!
李鹏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2月11日237
0
2
-
秦医生谈胃病的饮食调养
秦嫣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2月08日1165
1
11
-
胃炎治疗误区:医生为什么不给我用消炎药?
总有病人质疑医生开的治疗胃炎的药方,我不是胃炎吗,怎么没有消炎药?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只要有炎症就要用消炎药,而消炎药=抗生素。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炎症分为有菌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有菌性炎症当然要用抗生素,比方说急性肠炎,急性胆囊炎等等,但有些炎症是无菌性的,比方说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等,这些炎症就是无菌性炎症,与胃酸相关的炎症。我们的胃里的环境对于微生物来说是非常恶劣的,我们的胃酸可以杀死绝大部分微生物,只有幽门螺杆菌可以生存下来。胃酸同时也是食管和胃粘膜的损害因素。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如果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抑酸药就可以治疗胃炎,食管炎,十二指肠炎,根据患者的情况还可以搭配粘膜保护剂,促动力药以及助消化药等等。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病人,胃一疼就吃阿莫西林,这是非常错误的,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将来如果要杀幽门螺杆菌的话,成功率会降低的。
苏琳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29日1810
0
2
-
拉唑类抑酸药为什么要饭前吃?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艾索美拉唑等抑酸药是治疗胃病的利器,在胃炎,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中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但是如果吃错了时间会导致事倍功半。这一类抑酸药必须要饭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服用,饭后吃则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呢,先来讲讲胃酸是怎么分泌的吧,胃酸是胃体的壁细胞中的质子泵(H+K+ATP酶)来进行分泌的,泵出去一个H离子,泵进来一个K离子。而H离子与Cl离子结合形成盐酸,就构成了我们的胃酸,这个质子泵平时是处于非活化的状态待在细胞浆中,只有吃饭的时候它才能激活成活化的状态到达细胞膜开始工作往胃腔里泵H离子。而拉唑就是通过与活化的质子泵相结合使其失活来达到阻止分泌胃酸的作用的,拉唑是不能够与非活化状态的质子泵相结合的,因此拉唑需要饭前服用,要让他们先准备到位,然后一吃饭,质子泵被激活,已经准备好的拉唑就会对醒过来的质子泵一举歼灭,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抑酸效果。而如果饭后吃,等拉唑都准备到位了,活化的质子泵都已经完成工作了,该分泌的胃酸已经分泌了,这样抑酸效果当然就不好啦!
苏琳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21日1672
1
5
-
注意!饭后有这3个习惯,很伤胃!
胃不好,大多和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生活中有酗酒抽烟习惯的人群,大多没有不抽烟不喝酒的人胃好,因为烟酒都是很伤胃的。 饭后有这3个习惯很伤胃! 1.饭后立即吃水果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吃水果也都很看重,每天吃些水果才能更好的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但饭后立即吃水果这个习惯并不好,有些人会认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消化,但是吃饭后胃里的食物一般需要1-2个小时才能排空,而饭后立即吃水果会导致水果在胃里不能及时消化,出现发酵的情况,从而导致嗳气、胃胀的情况,时间久了可能出现消化不良。 2.饭后大量饮水 饭后少量饮水能有助于消化,但是大量饮水会冲淡体内的胃液,那对消化是不利的,所以饭后不要大量饮水。饮水时尽量注意少量多次,每次饮水不要太多,可以多次喝。 3.饭后剧烈运动 饭后不建议立即运动,即使饭后散步也要在吃饭后半小时之后进行。因为饭后剧烈运动容易导致流入胃肠的血液减少,而且剧烈运动还可能会引起胃下垂。 除此之外,日常这些饮食习惯也很伤胃 比如无辣不欢的人群,喜欢吃生冷食物的人,还有一日三餐没有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的人,这样的饮食习惯都是很伤胃的。有些人工作忙碌,常忘记吃饭,有时候晚上十一点多才吃饭,这样都不利于胃的健康,长期下去就会引发胃炎等各种胃部疾病。
刘殿刚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20日865
3
12
-
消化科医生提醒:这种「糜烂性胃炎」,是癌前病变
消化科医生提醒:这种「糜烂性胃炎」,是癌前病变 2021-10-08胃肠病作品原创:胃肠病 “糜烂性胃炎”是胃镜报告中最常见的诊断之一,我们常常看到“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萎缩性胃炎伴胃窦局部糜烂”等等。 很多朋友看到“糜烂”二字,就吓得不轻,以为是胃烂掉了。其实不然。有的糜烂很轻微,有的却是癌前疾病,有癌变倾向。 我们常说的糜烂性胃炎,其实包括两大类: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大多因为酒精、药物、化学物质的突然损伤胃黏膜,造成红肿、充血、甚至出血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并不常见。比如大量饮酒、误食某些化学药物等等。 慢性糜烂性胃炎,大多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巨大精神、压力刺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损伤、炎症表现,多在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出血等为主。通常我们认为大约地可以分为两种: 1、一种就是胃镜报告中常见的“糜烂性胃炎”: 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糜烂性胃炎,就是黏膜充血红肿,黏膜层有点损伤而已,或者会有极微量的出血。 我们的胃粗略说,从里向外有四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一般来说,糜烂性胃炎仅仅是损伤了最表面的黏膜层,尚未到达肌层,所以很好修复,也没有癌变风险。轻微的甚至不需要治疗,只需要改善生活习惯即可恢复。 陈旧性出血点、黏膜水肿 2、还有一种,叫做痘疹样胃炎,或者疣状胃炎,是癌前病变 顾名思义,就是胃壁长出像痘疹一样的隆起,顶端糜烂,所以也叫胃窦隆起型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 它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上图:胃窦可见多发章鱼吸盘样隆起,伴中央糜烂 以下是三例胃窦隆起性糜烂——疣状胃炎:(图片源于网路) 【图一】 胃窦可见黏膜隆起,表面欠光滑,顶部凹陷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中度不典型增生。 【图二】 胃窦可见黏膜隆起,顶部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轻度不典型增生。 【图三】 胃窦可见多发黏膜隆起,顶部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轻度不典型增生。 内镜下病变呈特征性疣状隆起,也可呈不整形或长条形,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病变多分布在胃窦,也可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大约0.5-1.5cm,高0.2-0.5cm。隆起的顶部为脐状凹陷性糜烂,淡红色或附有黄色薄苔。 组织学上分为糜烂期与修复期。 糜烂期组织学特征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有时可见浅表腺体坏死脱落的同时伴有幽门腺或胃体小皮增生。 修复期的主要表现糜烂周围固有腺、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与胃癌鉴别要点是:多发且糜烂界限不清 报道检出率为1.22%-3.3%,疣状胃炎发病机理及病因目前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目前认为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倾向,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 一、病因 到目前为止,疣状胃炎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胃黏膜局部免疫炎症有关,而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 由于胃黏膜反复炎症刺激下,胃黏膜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反复进行,引起胃黏膜纤维组织增生隆起,表面又糜烂,从而形成了疣状胃特有的表现。由于反复损伤修复,细胞容易突变,因而疣状胃炎容易癌变。 1、幽门螺杆菌感染 疣状胃炎患者89%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2、免疫机制异常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为局部组织Ⅰ型变态反应。andret等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含IgE的免疫细胞浸润明显高于其他胃炎和正常胃黏膜。 3、高酸 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几率很高,且溃疡合并疣状胃炎者,溃疡难愈合、易复发。认为疣状胃炎与高胃酸有关。 二、病理 肉眼下病变呈特征性疣状隆起,也可呈不整形或长条形,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 病变多分布在胃窦,也可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大约0.5-1.5cm,高0.2-0.5cm。 隆起的顶部为脐状凹陷性糜烂,淡红色或附有黄色薄苔。组织学上分为糜烂期与修复期。 糜烂期组织学特征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有时可见浅表腺体坏死脱落的同时伴有幽门腺或胃体小皮增生。 上图:可见表皮的再生性改变和幽门腺增生,未见异型上皮细胞 修复期的主要表现为糜烂周围固有腺、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黏膜肌层常明显增厚并隆起,结构紊乱。 三、临床症状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月自行消退(未成熟型),有的可持续多年(成熟型),少数发生恶变。 临床上检出的疣状胃炎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多为上腹痛,其次为反酸、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及体重下降等。 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四、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四联疗法”治疗2周。 随后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抑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 抑酸剂,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症状不重者也可使用H2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胃黏膜保护剂,如尿囊素铝片、替普瑞酮、麦滋林、瑞巴派特等。 有上腹胀闷、嗳气者,加用胃动力药,如莫沙比利、依托比利等。 1、未成熟型: 隆起基底部逐渐高起,隆起较低。病变易消失,一般不超过3个月。 这种类型的,建议用黏膜保护剂,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3个月复查胃镜。 2、成熟型: 建议胃镜下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如果有不典型增生或是肠上皮化生。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内镜下切除病灶,以防止癌变。 五、与胃癌的关系 有关研究显示疣状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应该作为癌前病变看待。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月内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续多年,少数发生恶变。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少数患者无症状。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闷、嗳气、反酸、恶心等。 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有三分之一病例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以少量出为多见。 有学者观察了82例疣状胃炎,随访1~5年,4例发生癌变,占4.88%。癌变时间为1~3年,平均21月,均发生在原发病灶上。 临床上有必要对疣状胃炎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预防癌变。 六、预防 1.放松心情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及时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本病非常重要。 3.慎用药物 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类药、红霉素、泼尼松等药物,尤其在胃炎活动期。 4.适当的运动 5.戒烟、戒酒 6.改善饮食习惯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细嚼慢咽,三餐按时定量、多摄取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 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吴李飞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17日5853
0
1
-
5类常见胃药的最佳服用时间汇总,建议收藏
何药物都有服用时间讲究,只要在正确的时间服用,才能更好的保障疗效。 胃药种类很多,不同的胃药功效也不一样,而服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一天服用几次,更要注意什么时间服用,只有掌握服药的正确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服药时间一般有5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服药时间分为餐前、餐中、餐后、餐间和睡前五种情况。餐前就是吃饭前的30分钟;而餐中是饭后立即或者进食少许之后服用药物;餐后就是饭后15-30分钟服用。餐间即两餐之间服用;睡前一般建议睡觉之前15-30分钟服用。 5类常用胃药的服用时间,建议收藏 1.抗酸药 抗酸药又叫胃酸中和药,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降低胃内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从而缓解胃酸过多引发的不适症状。抗酸药建议餐前或胃痛时服用。 2.抑酸药 抑酸药是大家服用比较多的药物,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常服用。常见的抑酸药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奥美拉唑等,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抑酸药一般建议晨起、睡前空腹状态下服用效果比较好。 3.促胃动力药 促胃动力药的代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曲美布丁等,这类药物一般建议餐前服用。 4.胃黏膜保护药 胃黏膜保护药有很多种,但一般建议餐间服用。 5.抗幽门螺杆菌药 由于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较多,所以很多人都在服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但有些患者可能发现,不同患者的服用时间怎么都不一样呢,其实这种药物的服用时间是没有特别限制的,主要看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就行。 有些患者服用胃药之后,可能感觉效果不大,或只是有轻微的缓解,这时就要考虑一下是否是自己的服用时间和服用方法出了问题。掌握药物的正确服用时间,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刘殿刚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16日1491
0
8
-
胃病患者的日常饮食,需注意8个原则
胃病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炎患者非常多见。 患有胃病,一般都需要多加注意饮食,饮食吃对了,才能养好胃。 胃病患者饮食注意8个原则: 1.进食要慢 进食细嚼慢咽,这样食物更容易消化,也可以避免吃饭太快导致的呛、咳。一般建议食物入口后咀嚼20-30下,每餐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 2.饮食卫生 尤其是生吃蔬果的时候,一定要清洁干净,注意饮食卫生,饮食不卫生,很容易吃坏肚子,导致急性肠胃炎。还有些已经变质的食物,不小心进食后更会导致多种疾病,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3.吃些软食 坚硬的食物不容易消化,还容易损伤胃黏膜,引起糜烂、出血的情况。所以平时做饭的时候可以做的软一些,便于消化吸收,尤其是患有糜烂性胃炎、溃疡病患者更要进食软食或流食、半流食。 4.饮食要温 胃不好的患者,不建议进食生冷食物、烫食。热烫的食物对食道、胃的损害很大,长期吃烫食还容易导致食管癌。生冷食物也会刺激胃,所以吃饭的时候要吃温食,这样才能养胃。 5.新鲜蔬果 每天应保障进食一定量的新鲜蔬果,蔬菜、水果的抗癌作用是经过科学证实的。过夜的食物、腌制食物、熏制食物、烤制食物等尽量少吃。 6.精细饮食 胃不好的患者不建议进食过多粗糙、粗纤维的食物,尤其是患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饮食需要加工精细处理,减少食物纤维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 7.饮食清淡 胃病患者的饮食应尽量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清淡的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可以养胃护胃。 8.少食多餐 胃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日三餐,尽量七八分饱,尤其是晚餐要少吃。对于消化不良、胃不好的患者,更是要少吃多餐,尽量限制饮食的进食量,尤其是难以消化的食物更要少吃。 胃病患者,一定要多注意日常饮食,饮食不当,也容易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加重病情。
刘殿刚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10日3306
0
14
胃炎相关科普号

宋志强医生的科普号
宋志强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1.6万粉丝129.2万阅读

崔忠敏医生的科普号
崔忠敏 副主任医师
北部战区总医院
消化内科
1万粉丝359.9万阅读

戴世学医生的科普号
戴世学 主治医师
广东省美高梅赌城\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2109粉丝19.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张亚历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
胃炎 451票
胃病 155票
功能性胃肠病 95票
擅长: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肠息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腹泻、便秘、消化不良。 -
推荐热度4.8宋志强 主任医师美高梅棋牌\北医三院 消化科
胃炎 310票
功能性胃肠病 146票
胃病 129票
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及疑难杂症: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功能性胃肠病、胃肠早癌/息肉/黏膜下隆起的内镜下切除(EMR、ESD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泻/腹痛、小肠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良性和恶性肿瘤、胶囊内镜、小肠镜等。 -
推荐热度4.4黄玉红 主任医师中国医大一院 消化内科
胃炎 151票
胃病 73票
溃疡性结肠炎 71票
擅长: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胃肠动力性疾病(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便秘、腹泻、胃肠功能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胰腺炎、各种胃肠道疾病(胃炎、肠炎、胃息肉、肠息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