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脊髓电刺激技术改善下肢缺血
下肢慢性缺血主要是由于下肢动脉慢性闭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或痉挛)导致下肢远端组织的的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limbischemia,CLI)产生的原因为肢体远端重度血流受阻,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后期发生组织的缺损(溃疡和坏疽)。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分期分了四期,第一期就是属于症状轻微期,在这个阶段,病人可能会感觉发冷、发凉、轻度的麻木,就是在你运动后容易产生一些疲劳的感觉。第二期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期,这时候就是行走后,肢体会觉得比较疲乏、无力、肌肉酸痛,走着走着我们就走不动了,就需要休息,休息以后可以完全的缓解,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固定的,比如说我就走200米就走不动了,需要休息个两三分钟,然后又可以走,它时间相对比较固定。第三期,就是我们叫做静息痛期,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就是我们休息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肢体的麻木和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会加重,这是第三期。第四期我们叫组织坏死期,这时候我们肢体端,会出现这种缺血性的溃疡,或者说是大面积的一个坏死后,有些人就因为这些溃疡、或者坏死、坏疽,就有可能要做截肢了脊髓电刺激(SCS)用于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最初的尝试是上世界70-80年代Cook和Augustinsson等开展的工作,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SCS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改善肢体血供。具体原因有多种学说:1,小口径传入纤维的逆行刺激;2,脑血管调节的影响;3,对脊髓交感神经的作用;4,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5,降低背角神经元广泛的高兴奋性;6,包含下行通路抑制的脊髓上机制的激活;7,门控作用;8,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加。Horsch等人的一个大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对62%的SCS治疗超过三年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超过75%。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对这项治疗有效,所以在正式治疗开始前,要先做实验性治疗,在硬膜外腔埋入一根电极,开始电刺激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皮肤氧分压提高>75%才算有效,可以植入永久电极。病例分享:患者于入院前8年余出现左足趾疼痛,后逐渐出现坏疽,皮温降低。于2011年行左足第3、4趾截趾术;同年行左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分别于2017、2018、2019年于外院行多次下肢动脉造影以及介入治疗,疼痛反复,伴下肢麻木、发凉及跛行,口服止疼药物控制不佳。既往史:雷诺氏综合征40余年,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8年余。术前手术术后两周术后14周下肢严重缺血患者常规接受腔内治疗等血管重建手术来改善外周血供从而缓解疼痛并保存肢体。而对于腔内治疗无效或不适合血管重建的患者而言,SCS可以缓解疼痛,改善伤口愈合,延缓截肢并提高生活质量,已有多项国际指南认可这一治疗方式。脊髓电刺激术,疼痛科的核心技术,属于疼痛科的“核武器”。此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1.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和周围血管性病变引起的顽固性疼痛。2.范围较大的肩背痛、腰背痛和周围神经性疼痛。3.残肢痛、幻肢痛和脊髓损伤后疼痛。4.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腰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5.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等。
蒋文臣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4月04日470
0
2
-
下肢动脉闭塞后,脚趾头已经坏死变黑,怎么办?
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经出现脚趾头的坏死变黑。那这些坏死的脚趾头需要怎么处理呢?通常,我们血管外科医生给予开通血管,这样坏死的平面就可以控制,不会继续往近端发展。对于已经坏死的脚趾头,如果是干燥的,可以不用去处理。如果是湿性坏疽,伴有腐臭,需要每天泡碘伏局部消毒。如果伴有疼痛,需要消炎止疼处理。
吴子衡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3月27日339
2
1
-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物质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形成,可以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称之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初发症状一般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不能再坚持行走,休息后可缓解,可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距离后又需要再次休息,临床上称作“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典型表现。如果病变继续加重,可以出现静息痛,即不走路也腿痛,甚至出现下肢溃疡或者坏疽,严重者需要截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微创腔内治疗以及开放手术治疗等方法。近些年微创腔内治疗因其创伤小,见效快等优点得以广泛开展。微创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以及最新的药物球囊、药物支架、斑块旋切等,可以有效地改善下肢动脉血供,缓解行走症状,为重症缺血患者保住肢体,提供生存质量。
王盛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3月26日390
1
3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二):病因及危险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比较常见的血管类疾病之一,高发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三高”患者以及长期吸烟的男性患者。我们将通过六个小专题,为大家讲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接下来为大家带来ASO系列科普第二部分《病因及危险因素》。病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液中的胆固醇等物质在动脉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这些斑块也可能破裂形成血栓。机体组织需要持续的氧气供应方能正常运转并保持活力,动脉会为机体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但是,当动脉狭窄或阻塞时,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组织和肌肉受限,缺血部位由于无氧代谢释放乳酸等物质,导致疼痛。当运动停止,乳酸被清除,疼痛减轻。在严重的情况下,重度间歇性跛行进一步发展导致静息痛,进而可导致组织坏死。少数情况下,下肢动脉疾病也可由血管炎症、肢体损伤、韧带或肌肉的解剖结构异常以及辐射暴露引起。???????????????????????危险因素及管理吸烟是周围动脉疾病发生和加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吸烟会:引起动脉收缩引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促使血管管壁上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血液中的一氧化碳(一种有毒物质)含量。使组织含氧量减少,从而导致溃疡不易愈合的风险增加。(图源:unsplash.com)可控的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压力持续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全身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坏脂肪”水平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是血液中的“坏脂肪”。如果您LDL水平高,请您按照医生要求将LDL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如何管理危险因素运动。出现间歇性跛行时,步行计划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您因任何原因而不能步行,请咨询医生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健康饮食。健康饮食可以帮您达到健康体重、减少血液中坏脂肪(LDL)的水平以及降低血压(如果患有高血压)。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增加纤维摄入。选择脱脂或低脂的乳制品。吃瘦肉、家禽肉、鱼肉和豆类。限制油脂摄入量。限制钠或盐的摄入量。坚持服药。如果改变生活方式并不能改善您的症状,医生可能会给您处方药物。遵医嘱服药十分重要,您可能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本文内容转自澳门美高梅国际\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妙佑医疗国际(MayoClinic)知识库,由惠每医疗授权澳门美高梅国际\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发布。本文内容由澳门美高梅国际\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张成超修改审核。
张成超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28日297
0
0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三):诊断及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比较常见的血管类疾病之一,高发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三高”患者以及长期吸烟的男性患者。我们将通过六个小专题,为大家讲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接下来为大家带来ASO系列科普第三部分《诊断及治疗》。诊断医生可能需要借助以下检查来诊断:(图源:unsplash.com)体格检查医生可能会在体格检查时发现疾病的临床表现,例如在动脉狭窄处的远端出现脉搏减弱或消失;将听诊器放在动脉处可听到吹风样杂音;在血流受限的部位有伤口愈合不良的迹象;患肢血压下降等。踝肱指数(ABI)这是诊断周围动脉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踝肱指数是脚踝处的血压与手臂血压之间的比值。为获取血压读数,医生会使用常规的袖带血压计和特殊的超声设备来评估血压和血流。ABI≤0.9对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等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5%、99%,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最佳无创指标。血管超声可帮助医生评估血流通过血管的情况,并确定动脉的堵塞或狭窄部位,因为是无创检查,使用较为广泛。血管造影检查时需要向受检者的血管内注入造影剂,使医生能够实时观察血流通过动脉的情况。包括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DSA)是微创性的手术操作,医生会将导管通过血管穿刺点送至病变区域,并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可以同时实现诊断和治疗。医生找到动脉的病变部位后,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其它操作方法治疗病变,或者给予改善血流的药物。治疗主要目标管理症状,例如腿痛,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活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在全身进展,降低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风险。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治疗方案治疗取决于您的整体健康状况、症状和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可能为以下几种方法联用: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和远离二手烟。锻炼,例如参加步行计划。健康饮食。控制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图源:unsplash.com)药物治疗,详情见后文。腔内手术,例如: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准分子激光斑块销蚀术。动脉腔内斑块切除术。开放性修复手术,包括: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旁路术(用人造血管或自体静脉建立新的血流通路来绕过堵塞的动脉)。治疗前,您需要接受全面的医学评估。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咨询您的医生。具体手术相关介绍详见后续推送。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疾病与肢体的血供减少相关,因此改善血流非常重要,医生可能会开出每日服用的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波立维)等。降胆固醇药物。您可以服用他汀类降胆固醇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还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风险。常用药物包括瑞舒伐他汀片、普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降压药物。如果您患有高血压,医生会开具降压药物,您需规律服药控制血压稳定。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或慢性肾病患者。降糖药物。如果您患有糖尿病,那么控制血糖(葡萄糖)水平就更为重要。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及各类胰岛素等。(图源:unsplash.com)其它药物。如西洛他唑片、盐酸沙格雷酯片、贝前列素钠片、通塞脉片等,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患肢血供和缓解您的症状。以上药物均需要医生指导下使用。本文部分转自澳门美高梅国际\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妙佑医疗国际(MayoClinic)知识库,由惠每医疗授权澳门美高梅国际\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发布。本文内容由澳门美高梅国际\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张成超修改审核。
张成超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28日285
0
0
-
脚凉的厉害不要热敷
老年人冬季脚怕冷,用热水泡脚,热敷,用电热毯,要注意了。有一种情况不能局部加热,就是下肢动脉闭塞的病人,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高血压,血脂高的人,如果脚怕冷,发凉的厉害一定要到医院确诊一下有没有下肢动脉闭塞,因为过热反而会加重脚的缺血,加重病情,甚至发生脚感染坏死溃烂。
秦红松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28日385
0
3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出院指南
出院治疗指南 尊敬的患者: 感谢您对我们血管外科的信任,并选择在这里治疗。我们认为您还需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坚持锻炼:通过强化步行训练可以促进侧支动脉建立,改善肢体微循环,逐步增加步行距离。 2、?戒烟、适度饮酒、按时作息:尼古丁是无容质疑的血管杀手,术后应该严格戒烟,控制饮酒,形成良好、规律的作息制度。 3、?内科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压(请咨询您的心内科医生,用药时请注意肾动脉有无狭窄性病变)、血脂、血糖在正常范围,定期内科门诊复查,建议每1-3月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口服降脂药物时一定要注意监测肝功能。 4、?口服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1次/日)、硫酸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1次/日)、贝前列素钠(40ug口服3次/日)等,请严格根据医嘱酌情应用。 5、?定期血管外科门诊复查:术后3月、6月、9月、1年门诊复查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管超声(或血管CT增强+三维重建),以后建议每6-12月去血管外科门诊复查一次。 6、?血管外科门诊时间安排
丁庆伟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1月27日224
0
6
-
腿血管硬化有哪些要注意?看看医生如何接诊?
张望德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23日526
0
2
-
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中篇(主动脉疾病除外)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 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33:腿脚冰凉,肯定是血管堵了 正解:有些中老年人会有双下肢冰凉甚至象泡在冰水里的感觉,做个动脉彩超有时会发现点斑块,然后就被告知要赶紧去放支架。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别人摸他的脚其实还是很温暖的,血管的问题也非常轻微,动脉跳得好得很。他们的“冰凉”其实是一种“感觉异常”,可能与神经受压或病变有关,或者中医称之为体质虚寒、气血不足等等。 误区34:腿痛肯定是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的 正解:除了上面说的腿脚冰凉,很轻的下肢动脉斑块也经常要为腿痛背锅,我甚至还见到不少被拉去放了支架的,当然,术后症状毫无改善。其实,能引起腿痛的其他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腰椎病、神经炎、骨筋膜炎等。 误区35:“栓塞”就是“血栓形成”或“斑块闭塞” 正解:“栓塞”是一个经常被弄错的概念,我甚至无数次地见到报告单将“血栓形成”或“斑块”误写作“栓塞”。其实,“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某处血管凝固成块,“斑块闭塞”是指动脉硬化斑块越长越大堵塞管腔,这两个都是“本地作案”。而“栓塞”指各种血液内的异物,即栓子,随着血流的方向飘向远处,最终被卡在某处血管中造成堵塞,所以,“栓塞”是“异地作案”。 误区36:虽然已是极重度动脉狭窄,但没什么症状,不处理也行 正解:极重度狭窄有少量血液通过,加之人体代偿,有时症状不明显。但它就象即将合龙的大坝,再倒一车土就完全闭塞了。血液和水不一样,一旦闭塞停止流动,就会在闭塞两端形成长段血栓,造成突然加重的严重缺血,如大面积脑梗、肢体坏死等。 误区37:下肢动脉使用旋切等技术切除斑块效果一定好 正解:这些年,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新武器新概念层出不穷,斑块旋切、斑块研磨、激光消融、除栓导管等“减容技术”尤其吸引医生和病人,其初衷是通过去除斑块避免支架植入。但是,现实远没有那么美好,花了减容的大价钱后,血管往往还是发生狭窄得放支架。即使有这些新技术的加持,下肢动脉仍然是最容易再堵的血管。现在,做个二三十公分闭塞病变,各种武器用个遍,花掉二三十万,但血管只通上几个月的情况并不鲜见。所以,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认为还是应该尽量用较廉价的方法做通血管,如果发生再狭窄,咱们处理起来也有经济支撑。 误区38:下肢动脉堵塞疏通后腿肿了,手术肯定有问题 正解:恰恰相反,这一般是动脉完全畅通的表现。因为手术前下肢缺血,会显得干巴、皮温低。而血管疏通后,大量的血液灌注到原本缺血的腿部,组织会因为不适应发生凹陷性浮肿,医学上称为“缺血再灌注”。这是正常的表现,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退。 误区39:脚趾缺血发紫疼痛一定要做介入手术 正解:这些足部症状是缺血表现,但不一定就是主要动脉堵塞引起的,而有可能是动脉供血系统的“最后一公里”发生了堵塞。比如各种各样的血管炎,它们主要是末梢血管及周围组织发生了无菌性炎症,导致闭塞缺血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下结节、皮疹、关节疼痛、肾炎、血液病等其他自身免疫病症。由于是非常末梢的广泛细小血管的炎性闭塞,微创介入没有办法,其治疗主要靠风湿免疫科内科治疗。 误区40:下肢动脉堵塞跛行疼痛应该尽量少走路 正解:应该力所能及的适当行走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腿痛不等于不动。如果每天坐着不动,身体很快会出现心肺功能减退等更多问题,适当行走反而可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当然,疼痛剧烈的话也不宜强行行走,但坐着活动活动腿脚甚至只是收紧收紧肌肉也是有益的。 误区41:下肢严重缺血只会要腿,不会要命 正解:急性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终末期等下肢严重缺血的病人,有三个导致死亡的可能性。一是下肢坏死感染导致全身衰竭,二是日夜剧痛诱发心梗导致心肺功能障碍,三是治疗不当导致严重再灌注损伤和肾功能衰竭等。所以,这是个既要腿又要命的病,不应拖延治疗。 误区42:糖尿病足都可以做微创介入手术 正解:糖尿病足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细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致病。有的病人,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或膝下动脉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他们适合去做微创手术复通血管。但有的病人这些动脉都是基本通畅的,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脚的温度也很好,可还是发生了脚部溃疡坏死,这往往是由于末梢小动脉闭塞和神经病变引起的,介入手术无用。 误区43:各种血管病都叫脉管炎 正解:血管遍布全身,又有各种不同病因,通过各种不同病机,形成各种不同病变。所以,血管系统疾病纷繁复杂,品类众多。不专业的民间医学,往往把血管病统称为“脉管炎”,治疗就是千篇一律的“活血化瘀”,这是不对的。 误区4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首选介入手术 正解:现代医学讲的“脉管炎”就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吸烟男性的中小动脉炎性闭塞和血栓。这种病和硬化斑块不同,堵塞在较小的动脉,腔内介入很难疏通,甚至会因为手术操作导致血管痉挛加重缺血,偶尔搞通的血管容易再堵塞,放支架的话则堵得更快。所以,除了少数大动脉短段闭塞可以尝试手术外,大多数病人还是应该保守治疗。 误区45:炎性血管病就是细菌感染发炎,应该使用抗生素 正解:炎性血管病的“发炎”和细菌感染的“发炎”是两回事,使用抗生素无效。这类疾病包括大动脉炎、白塞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等,是因为自身免疫异常而导致血管发生无菌性炎症及破坏或增生,会造成血栓、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误区46:免疫指标都正常就能完全排除炎性血管病 正解:为了诊断炎性血管病,往往会查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一系列免疫系统指标。但是,我在临床中发现,某些明显是炎性血管病且免疫治疗有效的病人,全套免疫指标可能没有明显异常,因此常常被风湿免疫科推出来。究其原因,其一是可能处于炎症非活动期或病情较轻,其二是我一孔之见,可能人类发现和使用的免疫指标还很有限。 误区47:炎性血管病的首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 正解:错误,应该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是在发生严重缺血或动脉瘤濒临破裂时才采用的,而且手术前必须通过内科治疗控制炎症,手术后也要认真服用激素并逐渐减少剂量至停药,否则病情会迅速复发甚至加重。 误区48:检查血管病全靠彩超、CT、磁共振 正解:血管病多有具体结构改变,因此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至关重要。但是,这并不等于检查血管病非影像学检查不可,问诊和查体应该还是第一手段。目下存在重影像检查轻体格检查的情况,比如,对于腿疼的病人,医生可能懒得让病人脱鞋摸一下足背动脉看看有没有血管堵塞,头也没抬就是一张CT造影的单子,导致有些明显是腰椎病变引起腿疼的病人白白做了个检查,不仅多花了时间和金钱,还吃了本不必要的造影剂和放射线。 误区49:CTA检查,有报告单和片子就够了 正解:简单的病变是够了,但对于复杂病变,还需要DICOM格式的CT原始数据(不是JPG等普通图像格式),它包括千百张人体横断面影像,我们可以在电脑中逐张调阅。平常拿到的片子无法满足我们最高标准的影像学评估,它们只有三维重建图像及少数缩小的横断面图像,很多信息丢失了,测量不够精确,也无法调节对比度分辨细节,更不能根据需要任意重建图像。 误区50:术前CTA评估,看三维重建图像就够了 正解:三维图像直观易懂,对于医生了解血管空间结构很重要,但是,它是从千百张横断面图像重建而来,往往只反映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而斑块、夹层、血栓、邻近组织等很多信息被舍弃了。所以,只看三维片往往很难给出准确的诊疗方案,我们会要求病人在本院检查CT或将其他医院的原始CT数据拷贝出来发到我们邮箱。 误区51:肾功能减退的人不能用造影剂 正解:造影剂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所以,肌酐升高者做增强CT常被放射科拒绝。但现在越来越多使用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肾毒性显著降低。对于肌酐轻度升高者,造影剂非常安全;对于中度升高者,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造影剂,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必需的检查和治疗,通过补液水化及碱化尿液等预防措施,绝大多数病人也是没问题的。 误区52: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体质的人不能用造影剂 正解:有过敏表现者并不代表对造影剂也一定过敏,不该机械的因此贻误诊断和治疗。当然,对于过敏体质者要绷紧防治过敏这根弦,准备好救治人员和救治设备,以防万一。必要时可以先用些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据我的经验,预防用药的患者未发生过造影剂过敏反应。 误区53:有过疑似造影剂过敏就再也不能用造影剂了 正解:有的人检查时使用造影剂可能出现过灼热、皮疹、胸闷等疑似不良反应,但介入手术时又不得不用造影剂,怎么办呢?造影剂有很多种,大批量检查时往往用的比较“普通”,而介入手术时用的会更“高级”些,比如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所以,确需手术者还是不能因噎废食,我们采用术前抗过敏药物、严密监护下先少量使用造影剂等措施,目前未发生过此类患者的严重过敏反应。 误区54:CT和DSA造影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正解:严格说,确有造影剂和放射线的损害问题,不必要的胡乱检查和频繁检查当然应该避免,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那点可能的伤害,这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值一提的,会完全恢复。其实,我在每年近千台DSA手术中受到的辐射剂量,可能是我病人的数百倍了。 误区55:体检中发现了高危血管病变后就要马上卧床 正解:体检中有时会发现动脉瘤、动脉夹层等相对风险大一点的血管病变,但体检发现的病变都是慢性形成的,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一般不会那么邪乎的立刻出问题。尤其是医生,不能把病情说得过于可怕,把病人吓得半死,全家愁云惨雾。 误区56:每年都体检,血管有问题肯定会被发现 正解:年年体检,甚至包含了很多昂贵项目的高级套餐,但血管病被长期漏诊的事情屡见不鲜,哪怕他是备受重视的大领导、大老板。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体检比较重视脏器,但对遍布全身的血管系统却还是很不重视,很少有专项的检查项目,血管问题容易被“一瞥而过”。 误区57:动脉发现问题后,要勤做CT复查 正解:临床上存在CT检查过勤的现象,有的是因为畏惧手术但又怕疾病进展,有的是因为不需手术但又怕医生决策有误,还有的是因为不放心下级医院CT的软硬件水平。实际上,基层医院CT设备也不错的,同时,多数病变不会变化很快,或者,通过体格检查和彩超简单看看就行,完全可以避免过频的CT检查。 误区58:腹部和下肢的血栓或斑块会脱落掉到脑子里去 正解:病人经常会从医生处听到这种完全不符合基本解剖的说法,很奇怪。脱落导致异位栓塞是可能的,但只要没有循环系统畸形,长江的水或者印度洋的水都流不到黄河去。 误区59:吃保健品或中药能使颈动脉斑块消失 正解:这是对各种广告和民间传说中毒过深。临床上,常见到这种病人,或是贩夫走卒,或是达官显贵,都想通过某种神奇的力量消除斑块,三七、纳豆、鱼油、气功、中药、针灸、小针刀、磁疗等等手段,我从没见过有效的。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延缓甚至逆转斑块的进展。 误区60:颈动脉有问题,查彩超就够了 正解:一般筛查和随访,颈动脉彩超够了,但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还要再做个颈动脉的CTA或MRA。这是因为,颈动脉很长,从胸骨后面一直到颅内,彩超只能看到颈部的那段,但对颈动脉根部和颅内段就看不全了。同时,彩超受操作者水平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出错可能。而且,血管外科医生只能见到报告单的文字描述,无法象CT那样看到全面的影像。 误区61:脖子痛发现颈动脉斑块,可找着原因了 正解:临床常见到,因为疼痛医生让查血管彩超,正好发现了有点斑块。但是,除了少数斑块内出血等情况,绝大多数斑块并不会引起局部疼痛的症状,疼痛一般另有原因,比如肌肉神经痛、感染等。 误区62:颈动脉狭窄一定会导致中风 正解:中风,也叫脑梗塞、脑卒中,与脑供血的主要来源——颈动脉关系密切,其重度狭窄或斑块碎屑脱落入脑都可导致中风,但稳定的不严重的狭窄并不易引起中风。中风是多危险因素疾病,我们还应考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因。 误区63: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效果肯定由于支架 正解:对于全身情况好的颈动脉斑块,手术切除比支架撑开的中远期效果总的来说更优,但并非绝对。随着支架和脑保护装置的技术进步,微创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尤其对于高龄体弱的,以及狭窄部位较高或较低、放射性狭窄、二次手术等情况,微创更具优势。如何选择,一看斑块的类型,二看术者的专长。 误区64:椎动脉只要有狭窄都要放支架 正解:相当大比例人群的两侧椎动脉有优势和弱势之分,某一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全和纤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需干预,而且,这种狭窄是椎动脉全程狭窄,放一小段支架毫无用处,且易损伤或闭塞此动脉。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美高梅赌城\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2020年中国好大夫血管外科排行榜第一名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冯睿-血管外科国之名医2021年10月17日1134
2
7
-
脚趾发黑、发凉?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糖尿病足!
近期,我院接诊了一位75岁的阿婆。她双下肢发凉多年,但没有重视起来。近来,最近1个月出现了脚趾头反复出现伤口—愈合—出现伤口,才选择就诊。经检查发现,阿婆的下肢动脉发生了严重的闭塞。 脚趾发黑、发凉?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糖尿病足!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是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它是一种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下肢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严重可引起下肢缺血性静息痛、溃疡、坏疽症状。在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约10%。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 2、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一种多发的,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足部血管、神经由于血糖过高而发生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还会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肌肉和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是截肢。目前,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患病率可达8.1%。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糖尿病足都会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流缓慢或者不通,最终引发脚趾缺血坏死。 3、哪些人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糖尿病足的诱因包括:高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管质量变差,容易发生狭窄和闭塞。 年龄: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减弱,糖尿病足的患病风险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风险也增加。70岁以上人群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率在15%~20%。 性别:男性肢动脉硬化闭塞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当发生糖尿病足时,男性患者截肢风险高于女性。 吸烟:吸烟可以增加外周动脉缺血、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增加糖尿病足发生和截肢的危险。另外,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和吸烟量呈正相关。 高血压:高血压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糖尿病足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危险性相对弱于吸烟和糖尿病。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糖尿病足的患病率增高,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增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危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较之高715倍。 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后怎么恢复下肢血运? 我院的血管外科的微创介入手术,技术国内一流! 微创介入手术,是指用特殊的穿刺针穿刺动脉,从这个穿刺眼放入一些特殊的导丝和导管,在X线的监视下,到达病变血管,用球囊扩张狭窄动脉,然后用特制的金属支架支撑狭窄部位从而达到扩大下肢动脉管腔、恢复肢体血流的治疗目的。 以开头的阿婆为例,就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用导丝开通她的足背血管,直通脚趾,恢复了阿婆的下肢血供。 图示:术前,股浅动脉长段闭塞,局部可见侧支循环 图示:术后,开通股浅动脉,血流通畅 而且,作为微创手术,微创介入手术只在腹股沟处留下一个2mm左右的针眼,对血管以外的任何组织不造成伤害,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24h就可以可下床活动。 总之,出现下肢发黑、发凉、走路跛行等症状,千万不要大意,一定要警惕是否动脉硬化闭塞或者糖尿病足,及时治疗! 专家介绍 田宇,主治医师,毕业首都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第一作者发表 sci 3篇,核心期刊2篇;参与编写3部血管外科专著。目前可独立完成血管外科疾患的常见介入诊治操作以及常规手术。迄今,独自开展下肢静脉曲张及深静脉血栓微创治疗病例近千例。
黄智勇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0月16日1215
0
0
相关科普号

张望德医生的科普号
张望德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澳门美高梅官方网\朝阳医院
血管外科
3151粉丝129.8万阅读

金毕医生的科普号
金毕 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美高梅开户\协和医院
血管外科
1936粉丝16.5万阅读

吴巍巍医生的科普号
吴巍巍 主任医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血管外科
306粉丝17.8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黄任平 副主任医师哈医大四院 血管外科
动脉硬化闭塞症 107票
静脉曲张 67票
下肢静脉血栓 48票
擅长:微创美容治愈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肢体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肾衰患者透析用动静脉瘘成型术、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肠系膜动静脉疾病、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各类疑难复杂创面、血管畸形、婴幼儿血管瘤等疾病。微创无痛治疗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女性盆腔瘀血综合征。 -
推荐热度4.7于琪 主治医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血管外科
动脉硬化闭塞症 144票
下肢静脉血栓 92票
静脉曲张 51票
擅长: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瘤(股动脉瘤、肱动脉瘤、颈动脉瘤等)、颈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布加综合征、累及下腔静脉/门静脉肿瘤、颈动脉体瘤、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先天性/获得性动静脉畸形、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微创介入、开放手术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
推荐热度4.6郭建明 副主任医师澳门美高梅国际\宣武医院 血管外科
颈动脉狭窄 53票
动脉硬化闭塞症 52票
下肢静脉血栓 10票
擅长:糖尿病足,严重下肢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髂动脉闭塞,颈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闭塞